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新流通”,将给河南带来什么?

国内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0-10-23 15:39:41

每分钟,超过140件商品完成跨境E贸易通关;每小时,超过5000位旅客在郑州东站乘坐高铁;每天,超过54亿元消费在指尖结算;每年,超过1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贯通起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不断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现代流通体系带给河南经济的强大活力,而连接融通这个“圈”的,是河南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体系就好像国民经济肩膀上担着一根“金扁担”,一头装着“流水线”,一头装着“购物车”,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

“新流通”,将给河南带来什么?河南发挥“中国之中”的区位优势,把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新流通”枢纽,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领题——经济增长新空间

“双循环”,重在畅通循环,需要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支撑。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要求和期望高度契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明确提出,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2019年9月,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总书记的讲话为河南在不同时期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前行号角。河南主动领题,发展枢纽经济,步履铿锵。

现代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也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的纽带与通道。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5G、大数据中心、高速铁路等“两新一重”流通领域新基建,依托多式联运辐射网络,构建集约化、智慧化、绿色化物流供应链网,与信息、交通、通信等新技术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

河南具备连天接地的交通枢纽,现代供应链将生产和消费紧密连接起来,使供需匹配效率大为改观。

从量的循环看,河南户籍人口数量全国第一,城镇化率低于全国7.4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郑州两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近4亿人口货物集散和消费圈,比较优势已从劳动力丰富、要素成本较低,转变为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劲的内需潜力。

从质的循环看,河南高考考生数量和考研生源数量全国第一,拥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贯通全球。统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关键环节,更多依靠结构调整、改革创新提供内生动力,既稳住当前经济基本盘,又为未来发展蓄力增势。

“双循环”,不仅是量与质的循环,更是量与质的提升。河南正处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过渡的节点,现代流通体系既是支撑河南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支撑河南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

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是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即便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的时候,货物在河南也是“说走就走”,中原大通道始终畅通无阻,向外界传递如是信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解题——内需供给高适配

向东看,河南是内陆腹地;向西看,河南是开放前沿。

“双循环”既要以我为主,又强调“为我所用”。在这一过程中,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河南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外向型经济资源禀赋的差异将被弱化。

无论从解决短期问题着眼,还是从顺应中长期发展要求,化解国内外矛盾风险来看,都迫切要求河南以流通现代化促进内需供给的高效适配,提高经济总体运行效率。

不同于之前流通领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类环节“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下,河南须把统一市场、综合运输、商贸流通、信用体系、金融支持、应急物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由“单项解题”向“系统解题”转变。

——短期建设枢纽,破解基础性问题。

在全球防疫物资和复工复产原料等货源激增的大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郑州机场货运量增速居国内全行业首位,其中国际货运量稳居全国第5位。

跃升何以实现?靠的是“空铁联运”和“优化路网”。

今天中国的货运市场,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货运潜能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无论是中国铁路郑州局“试水”电商包裹“坐高铁”,还是郑州高铁南站预留的货运专用轨道,都在凝聚着行业和地方的共识:谁能抢占与高铁合作的先机,谁就能用高铁运力资源筑牢区位优势的“护城河”。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高铁南站“鹤舞九州”与郑州机场“龙跃中原”的建筑意向交相辉映,折射出一个“连天接地”的交通大省。中国邮政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是“点睛之笔”,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李卫东说,如果国际快件在机场北货运区和郑州高铁南站实现“零换乘”,未来国际进出口邮件可以在郑州完成“世界—河南—中国”的分拨轨迹,助力跨境包裹配送提速。

高速公路机动灵活、直达门户,是高效衔接铁路、航空的关键一环。国庆期间,在罗山县东铺镇东铺村上罗高速淮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冒雨加紧施工。上罗高速是我省高速公路“双千工程”中最晚开工的一个,却已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之所以成功逆袭,源自河南对“广覆盖、深通达”的路网渴望,河南正在稳步有序实现“市市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的远景目标。

——中期培育产业,破解根本性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若把现代流通体系比作一池春水的话,那么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就是率先感知冷暖的鸭子。

从澳洲牛排、泰国山竹、智利车厘子到赣南脐橙、阳澄湖大闸蟹……越来越多的“洋货”“国货”汇聚河南,然后分拨给全国“吃货”。河南成为物流企业竞相布局的基点。

为引领物流业发展,河南以“冷”“快”“电”三大物流为引擎,打造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双汇物流、鲜易供应链、万邦农产品市场等龙头企业,在冷链服务标杆企业等目标上竞相发力;京东物流郑州经开智能物流中心全面运营,城市网上购物最快将“半日送达”;“中大门”等平台致力于为跨境电商提供国际物流服务……

现代流通体系奠基于“枢纽”,彰显于“产业”,服务于“城乡”。省商务厅厅长马健认为,冷链、快递、电商物流协同发力,不仅要使物“流”起来,更要使物“留”下来,通过发挥区位优势,给河南带来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双循环”是一场消费促经济的前哨战,外需转内需的总攻战,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战。今年以来,沿海地区一些出口型企业将面向国内市场,展开以内需为导向的产业布局。省工信厅厅长李涛说,在传统国际三角大循环受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大环境下,我省市场规模、区位条件和产业配套能力优势将更加凸显,有望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重点,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的生产制造流通中心。

——长期构建制度,破解全局性问题。

今年1月底,河南在全国首发“物流复工指数”。“物流复工指数比我们更了解供应链!”华夏易通冷链物流公司董事长郅英武说,通过该指数,公司可以研判供需市场的效益、人气和信心。这个指数更成为外界观测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

一个指数的背后是一个高效的系统。

现代流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系统,没有任何环节是孤岛。一个环节的顺畅运转,必然倚仗另一个环节的高效运转,形成交互作用和耦合效应。

如何完善法治环境、诚信体系,打破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壁垒?如何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孤岛现象?如何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如何建立顺畅高效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络?一个个问题成为摆在河南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说,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既需要整体发力,又需要个个突破。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河南正在陆续建立一项项制度,全力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大数据为流通创造了无限机会,也势必给发展全局带来深层次变革。

破题——“双循环”战略枢纽

河南人喜欢说“中”,也最有资格说“中”,念兹在兹的,莫过于对“双循环”枢纽地位的强调。

从外循环看,河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会区域,是国家明确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从内循环看,河南地处中部地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相连,有利于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以“大流通”视角“聚智破题”,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足用好区位优势这张“王牌”,积极谋划“双循环”战略枢纽,以持之以恒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激发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效应,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条件。

打通堵点,需要“数据之锚”。

数字化时代,“新基建”意义不言而喻。但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撬动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高铁不能读懂飞机”“货物不能对话车轮”……由于行业管理和标准认定不同,这些平台间的数字信息不能共享。当前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洪流奔涌在即,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数据大省,尤需加深理解,着力培育“数字土壤”,让“新基建”赋能现代流通体系,用“新探索”释放出新动能。

河南自贸试验区联合相关单位进行积极探索,谋划“数据之锚”。一方面,积极制定企业互认单证标准,推行货物电子标签制度;另一方面,继续推动铁路、航空、海关等开放班次、仓位、报关状态等相关信息,推动多式联运龙头企业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连接断点,着力“降本增效”。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从18%下降至13.6%,实现“七连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河南作为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等主要指标仍有下降空间,这倒逼我们要反思流通体系制度设计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毕国海说。据测算,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7500亿元,可以有效拉动消费。

在流通体系软件设计上,要积极推进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既要坚持“降费”先行,实实在在减轻企业负担,又要着力解决物流运行的深层次问题,拆除设置不合理的“限高杆”,扫除货车进城的无形障碍,通过“增效”注入持久动力。

解决难点,方能“气血充盈”。

近年来,河南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逐步健全,破解多式联运“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成效明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

目前,河南综合运输体系整体实力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但也要看到,郑州机场货运量亟待实现新的量级突破,“夜间运货”高铁货运专列尚未实现突破,部分乡镇不通高速或者“就近无法上高速”。

正像气血通畅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一样,经济循环通畅决定着经济的健康和发展活力。打造服务内陆、贯通全球的“新流通”枢纽,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1亿人口美好生活需要所汇集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仍需要解决“结构性梗阻”,方能“气血充盈”。

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这是历任河南主政者的共识。而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的河南,正探索“支点”到“节点”的路径,全面解答现代流通体系的“中国问卷”,谱写出彩绚丽的“中原篇章”。

标签: 新流通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