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实现创新驱动高校要培养更多从“0到1”创新型人才

国内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21-05-19 10:43:16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有两位院士,深圳市政协委员中有7位院士,数量为深圳历届两会之最。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院士们围绕科创新部署充满期待,看看“最强大脑”们都说些啥?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高校要培养更多从“0到1”创新型人才

“实现创新驱动一定要加强技术研究,要布局重点实验室,要成立研究院。”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参加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会议时说道。会后陈湘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型科研机构要联合校企力量,高校也要培养更多从“0到1”的创新型人才。

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链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都是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高频词汇之一,今年在报告中,更是提出,深圳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陈湘生谈到,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能单靠科研机构推动,需要联合政府、高校与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并完善上下游的配套政策,突破“卡脖子”难题。

“高校学生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力量,要撬动年轻人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学生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创新,完全依靠科研单位做0到1的创新是不够的。”陈湘生认为,要以高校资源为基础,把市场需求作为驱动,重视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陈湘生表示,这是对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重大利好,“深大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特别是从‘0到1’的创新型人才,为深大创建‘双一流’和深圳‘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陈湘生说。

提高“城”“市”“管”三个维度韧性

“韧性城市”也是陈湘生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未来五年目标任务时提到,“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陈湘生表示,城市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提高“城”“市”“管”三个维度的韧性。

“‘韧性’就是既有能‘扛得住’的能力,也有受到损伤后能恢复的能力。”陈湘生说,城是由基础设施再加上生态和水系构成,而人的社会活动情景是“市”的主要内涵。城与市的全部信息的感知加全方位的协调或智能管控,则形成了全息感知的有效管理体系。

维护城市安全,要打造基础设施加上生态和水系(城)的韧性,各类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治的情景(市)的韧性,和城市全域信息感知各类风险预警预控且应急有效的智能管理和治理平台(管)的韧性。陈湘生认为,这是构成韧性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安全的基石。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南科大要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深圳贡献

“构建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促进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关键,深圳应该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科研领域有话语权的高等院校,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的培养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

南科大将进一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

“深圳是一座极具创新活力的年轻城市,代表中国很多城市的未来。”去年,薛其坤正式履新南科大,南科大立足于深圳,也作为深圳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在加速奔跑。

在“双区驱动”的背景下,也为南科大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薛其坤告诉记者,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他将认真思考如何让南科大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打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作出深圳贡献。薛其坤说,得益于高端人才引进等因素,南科大部分基础学科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或位列前茅,多个学科都可以作为基础学科重点培养。

深圳正努力构建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薛其坤认为,深圳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表现良好,今后主要发力点应该放在“基础研究”上,即在未来产业的原始科技创新和科学发现方面作出贡献,在现代技术、未来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说,南科大也将继续部署系列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

搭建平台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开放

如何让科研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薛其坤今年也带来了共享大型科学仪器的建议。

“目前深圳大型科学仪器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由实验室或课题组分散管理和使用,政府主管部门缺乏监管抓手,难以对各单位共享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薛其坤还提到,大型科学仪器往往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操作人员短缺现象,制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使用。“还有管理单位开放共享意愿不强、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

薛其坤建议,深圳市科创委研究出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考评办法,对仪器管理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评结果对优秀单位予以适当奖励,将开放共享情况作为仪器管理单位申请科技补贴的重要评定依据,督促各单位加强仪器开放共享。

“要掌握目前大型科学仪器拥有和使用情况,对现有仪器按功能定位、使用频次等进行分类统计和管理。”薛其坤表示,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应该调研梳理公共需求旺盛的共性仪器清单,依托深圳市大型仪器共享中心,搭建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他还提到,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开展技术服务输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研发问题。“建议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等大型科学仪器管理单位,面向企业举办专题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指导企业利用先进科学仪器开展技术研发。”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

深圳应一马当先,做原创基础研究范例标杆。当前深圳进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建议深圳市人大率先立法,以人大法案形式对原创基础研究予以法律保证,对优势研究机构和杰出研究团队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为了使量子(力学)计算机不再神秘,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为明天的科学家、工程师量身打造了科普教育型台式量子计算机,争取全国1/4的重点中学、1/3的大学现代物理实验用上深圳产的台式量子计算机。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成会明: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深圳应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深圳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深圳应抓住“碳中和”相关产业高速发展机遇,打造一支在可再生能源生产、能源高效存储与转化、二氧化碳捕获与转化等关键碳中和领域的一流人才队伍,联合骨干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建立“深圳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设成为全球碳中和标杆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陈晓非:

建议深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在现有的“包干制”试点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费管理机制。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获得者多为深圳市各领域领军人才或后备人才,他们的成长需要稳定的支持,也更需要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智慧城市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法治环境,完善数据条例,让数据在法治框架下管理运行;二是体制建设,智慧城市是整体运行,不是部门信息化,强调部门信息的统筹协调,信息化部门不仅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更需要权力配置;三是体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不像建房子,建完就投入使用,还需要后期维护、迭代升级,需要从建设模式、招投标方法、运营管理等进行重构。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

建议大力提倡和推广“城市总设计师制”,探索设立市级总设计师财政专项资金,并由多部门联合编制总设计师制细则,推动城市设计管理成效跨越式增长,促进深圳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同时,打造深圳市“建筑‘四新’产业互联网平台”。“四新”指的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通过建立面向市场和政府采购的综合服务网站,以国际视野收纳世界范围内“四新”信息,入库管理和打造在线交易系统,有助于提高建材交易的规范化,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记者沈婷婷)

标签: 创新驱动,高校,0到1,创新型人才,政产学研用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