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21-05-31 13:39:51
日前应邀参加云南大学图书馆和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一个展览活动,在研讨会上我谈了一点想法,其中谈到图书馆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我相信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不但需要关注公共文化、公共艺术问题,而且在推动城市文化与公民社会建设方面有着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观念上和实践中,探索以书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新机制,形成“走向阅读社会”的新平台,值得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公共艺术的关系,图书馆的公共性建设是首要议题。在这里,所谓的公共性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中心,但是对这个“中心”的理解和贯彻程度其实是很有差异性的。
比如,2018年12月正式开放的芬兰国家公共图书馆(Oodi)是对2017年芬兰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法案的响应,该法案规定了图书馆负有促进公民终身学习和积极参与意识的使命。图书馆坐落在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芬兰议会大厦对面,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新的象征性地标。虽然藏书总量只有10万册,但读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访问近340万册/件藏品,然后在离家最近的图书馆就能拿到想要借阅的图书。由于巨量传统书籍的储藏、管理不再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设计师和管理人员能够有更大的空间重新思考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广大市民的需求和建议成了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最高原则。据说有2300多条脑洞大开的建议、想法传递给了设计师,让他们明白一座真正的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服务可以到什么程度。
由此诞生的新图书馆成了全体市民的以书为中心的“公共起居室”:没有门卫、保安,无论你是富人还是流浪汉、难民都可以随意进出;除了借书还可以借吉他、溜冰鞋、耳机、网球、血压仪、麦克风……几乎所有生活中会用到的物件在这里都能借到,而且几乎都是免费使用;在这里除了看书还能看电影、办公、遛娃、弹琴、跳舞……理由很简单:芬兰纳税人花了近一亿欧元造一个自己家的客厅,当然是自己说了算。起初有人担心图书馆变得“不务正业”,事实表明开放性和参与性极大激发了阅读欲望,图书借阅量的增长是最好的证明。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同样表现在以书为中心的公共艺术活动之中,以当代公共艺术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样可以使开放性和参与性成为提升国民阅读水平的重要原则。云南大学图书馆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的“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打造书香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举办《要有书·朗朗东陆园——艺术作品文献展》。
该展览既展出了全国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围绕以“书”为主题的创作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陶艺、服装、设计及材料、文字等方面,同时也展出了本科生、研究生以书籍装帧艺术为中心的课程作业展览。作者们围绕“要有书”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或以书为由头任意创作、或者用书作符号标志创意、或是书籍装帧奇思妙想、或者是个人手工独特设计、抑或是书籍尺寸的书封装饰品。由于从创作到展览都强调了作品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的可能性,形成了一个以书籍和当代艺术创意为中心的公共交流空间。
这正是图书馆的公共性和以书为中心的公共艺术之光相互辉映的很好例证。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建设当然要适应国情环境,公共服务的具体面向、发展程度也是一个与机制创新和国民素质提升密切关联的过程。恰好是在这一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我相信以书为中心的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应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李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