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来源:羊城区域 时间:2021-06-10 11:32:07
“其实我们几代人都做彩绘工艺,感谢7年前《羊城晚报》的报道,为我们赐名‘林家班’,大大加快了这项非遗技艺整合、传承的步伐!”2014年,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林家班”的彩绘人生》让林泽鹏一“报”成名,成为乡亲心目中的彩绘匠人。林泽鹏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他珍藏的旧报纸,他感慨道,彩绘技艺在近些年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在龙舟彩绘工艺上,他不仅推出个人代表性作品《潮州龙舟》并连获殊荣,如今,他还是潮安龙舟彩绘艺术区级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
时近端午,羊城晚报记者再次对话林泽鹏,听他讲述他的新“非遗人生”。
彩绘世家传承龙舟彩绘非遗
“龙舟制作只是躯壳,彩绘却让龙舟有了鲜活的灵魂”。林泽鹏出生于一个彩绘世家,他告诉记者,当年,他的爷爷林延明在澄海盐灶开了一间明新油匠店,为了顺利推进工程不耽误工期,爷爷让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林泽鹏的爸爸林华任拜师学习画工,其老师家也是世代钻研龙舟彩绘,在家庭环境和师长授艺的熏陶下,后来,林华任当上潮安县金石镇建筑队油漆组长。而林泽鹏,也在9岁时便开始跟着父亲学艺,至初中毕业,正式加入彩绘大家庭,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力。
林泽鹏告诉记者,以前,画工、油工等不同工种之间是明确区分开的,到后来才慢慢融为一体,而他则是因为受到长辈影响,所以习得的技艺比较全面,包括龙舟彩绘,“龙舟彩绘是古建筑彩绘的其中一个项目,动工时很多繁琐细节需要注意,而造型方面则一直延续传统样式和颜色,这也是潮汕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体现。”林泽鹏说。
说起潮安龙舟,林泽鹏滔滔不绝,他向记者介绍道,潮安龙舟彩绘是非常有潮汕特色的代表性工艺,彩绘龙舟以五方五土色为主色,即青、红、黄、白、黑,没有真正白、黑龙舟,白以白粉替代(浅蓝色),黑以乌粉代替(紫色)。最特别的是,潮安龙舟在鳞片之上还要画上吉祥图案,前三仓位置要画赛龙夺锦、鲤鱼跃龙门、独占鳌头,龙门得画出三山六海一分地;中间位置(锣仓)画一只有翅膀的马;尾部即驶舵位置画一只凤凰,有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之意;龙舟桡要画龙、凤、马,掌舵则要画龙凤。
据他介绍,一条21米长的龙舟彩绘工作,一般需要四五个人一起耗时6天才能完成,如今,潮州市庵埠镇及周边地区的龙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出自“林家班”之手,某一农历龙年,林泽鹏还曾经在端午节前后一口气画了二十几条龙舟。
“潮汕有句俗话叫‘五月小搭埠’,意思就是端午时节男人为了龙船而疯狂,在潮汕,提到端午扒(划)龙舟,人人都兴趣浓厚,因为这是我们世代以来的传统活动。”林泽鹏说道,潮安庵埠几乎每个乡里都有龙船,或以村、姓氏、祠堂为单位组织龙舟队,或以村里青年联合组队比赛,在这个过程中,龙舟彩绘也是一场不可错过的重头戏,闪亮登场的龙舟更争相攀比其鲜艳抢目的外表。
“00后”新生代接力彩绘“林家班”
在林泽鹏的身后,是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赫赫有名的“林家班”,这个由家族成员、邻居联手创作,钻研油漆、漆画、彩绘的团队,在近年来,也不断吸引着新鲜血液的加入,“班主”林泽鹏也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林泽鹏自豪地告诉记者,林家班已由7年前的15人扩展至20多人,其中有6位“90后”,在今年初更正式迎来了班上第一位“00后”——林泽鹏的侄子林统基。
“了解到彩绘这门工艺正在逐渐流失,作为彩绘世家的年青一代,我有责任和义务将彩绘技艺传承下去。”虽然正式加入林家班才短短两三个月,但是从小在彩绘环境中耳濡目染的林统基,现在龙舟描色、画龙舟桡等工作已开始上手。他告诉记者,自己本来要到广州学习一门厨师手艺,但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林家班继承彩绘技艺。“传承一门手艺,才能传承一门文化,我也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好。”林统基说。
此外,林泽鹏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林洪坤,现在也是一名美术生,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明年准备报读大学相关绘画专业,钻研专业绘画知识。林泽鹏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儿子专心绘制龙舟桡的照片,他说,“虽然现在儿子还没明确将来毕业后的工作方向,但是有了科班的美术基础,传承彩绘这门手艺就不成问题,潮安龙舟彩绘文化也能在一代代传承中延续下去。”
除了团队迎来新血液之外,林泽鹏的作品也添新成员。据林泽鹏介绍,近年来,他精心打造的作品《潮州龙舟》在潮州文化长廊展出并获得省级工艺金奖、第九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银奖;2017年10月,他申请到区级非遗《潮安龙舟彩绘》项目;2018年他被评为区级非遗传承人;在这两年他还连续被提名潮州市“最美工匠”。不仅如此,林泽鹏也表示,接下来,有机会、有能力的话,他还想打造一批龙舟工艺品,推进潮安龙舟文化经营产业化,助推龙舟非遗文化保护工作。
“一定要搞个全国金奖!”提起潮安龙舟的下一次参赛,林泽鹏信心十足:“潮汕地区的龙舟区别于全国的龙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曾带着潮安龙舟去到全国展览,都受到一致好评,这让我们倍感自豪,也更加坚定把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端午将至,连日来,林泽鹏持续奔走于潮汕大地上,在龙舟上画上一笔又一笔灿烂色彩,笔画间,林家班的非遗新人生正在绘就,而潮汕文脉也在绵绵延续。
文脉溯源
潮汕地区的龙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深厚底蕴。潮安龙舟就是潮汕地区一块代表性招牌,集潮州木雕、潮绣、彩绘、造船等传统文化、工艺、风俗于一体,分布以庵埠镇为中心及周边地区,彩塘,东凤,汕头的月浦,沟南许地,鮀浦,新律河等。其彩绘鳞片化网、船身画上龙凤马吉祥图案等特色是全国绝无仅有的,融入了潮汕人的文化智慧。
据悉,明代在朝为官的海阳县先贤,今庵埠镇宝拢村人林熙春(封三世尚书,四朝大老)把龙舟文化带回潮州家乡,最先造出17对桡,全长21米,可容34人划舟比赛,供乡民运动健身,而后广泛传遍周边地区。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龙舟逐渐被列入体育比赛项目中,在即将举行的2021年汕头亚青会中,龙舟也是18个比赛项目之一。
文脉传承
“游旱龙”传承六百余年“游”进校园焕发新生
“张果老活到十万八千九,唔北看见龙船街上走”——在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有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着的潮汕话俗语,讲的正是在省内乃至国内都较为罕见的“游旱龙”民俗活动。该活动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在2015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下,这项非遗在新时代又慢慢焕发出新活力,不仅通过“游旱龙”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同时“旱龙”彩扎工艺等传统技艺也逐渐创新形式、走入校园,走进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心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其中,不断推动着这项古老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
“旱龙”游进课堂
传统文化入编校本
今年4月,所城镇中心小学入选广东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这让全校师生大受鼓舞——不仅有助于推动“游旱龙”民俗这项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也为中小学生感受“旱龙”彩扎工艺魅力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自2018年下半学期开始,我们就尝试把‘旱龙’彩扎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这是所城镇首次、也是唯一的创新尝试。”据所城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郑细燕介绍,目前,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游旱龙”的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等已编入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并定时开展。
郑细燕向记者坦言:“我们学校艺术专职教师少,只有一个美术老师要兼顾所有学生的课程,所以起初是从4、5年级开始尝试,但后来,为了推动文化传承,我们把难度升级,改从一年级就开始推广教学,现在,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4节相关课程。”此外,她与美术老师彭林添还提出了把传统文化编成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
该校六年级学生杨梓煣学习“旱龙”彩扎工艺已近两年,如今的她对这个传统文化课程兴趣浓厚,她告诉记者:“这个课程让我收获很多,不仅认识了大城所游旱龙这项民俗活动,还体验到它的制作过程,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文化工作坊
成绩喜人
除了把“旱龙”彩扎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这个创新尝试外,从2017年起,该学校还成立“大城所旱龙工作坊”,以“游旱龙”民俗为载体推广非遗文化传承。该工作坊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放学或周末进行,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让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到大城所参观、学习龙舟的制作。
此外,据所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伟忠介绍,所城镇中心小学还会定期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课,向学生讲解“游旱龙”文化历史,开展绣球、龙鳞等龙舟部件的制作教学,让更多学生感受了解大城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郑细燕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工作坊的喜人成绩,2019年,旱龙工作坊参加饶平县教育局举办的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同年12月,所城中心小学“大城所旱龙工作坊”参与了“饶平县学校体育艺术系列活动”,是此次活动中唯一具有省级非遗身份展演单位,得到一致好评。
“接下来,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我们还准备继续编写校本课程,课程分为三部分,包括文化传统讨论课、工艺制作课、探索创新课,”郑细燕信心满满,她说,“我们想要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留住手艺,传承匠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文脉溯源
关于“游旱龙”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东里志》:“五月五日端午……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
“游旱龙”在每年端午节前后连续六天举行,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都会出游不同颜色的龙舟。游龙队伍出发前,由老者一人在前引路泼“红花水”,鸣锣十三声开道,城内的青壮年身着戏服,扮演成明清时期大城守御千户所驻军的模样,或扛彩旗,或扛龙舟,或抬神像香几,还有队伍分列文、武两班在龙舟后助阵,游遍城内“三街六巷”,所到之处,乡民纷纷燃放鞭炮,夹道喝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各家各户会在游龙之际,把当天祈拜的男女“福身”和“五土钱”“脱难钱”“家门钱”等投入龙舟中,由龙舟载往东门外烧掉,表示招祥驱秽。其它龙舟游出城门后,龙舟部件和绣球往往会被孩子们哄抢一空,将它们挂在家中,以寓吉祥。(作者:蚁璐雅、赵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