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一起看看张恨水笔下有种“南方味儿”的北京

国内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6-15 10:30:05

“莲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上世纪三十年代旧北平城中,每到阴历七月十五,孩童们拎着莲花灯,串着胡同随口唱着。从孩童手中的莲花灯想到北平人的老三点儿,吃一点儿,喝一点儿,乐一点儿,无往不成趣,生活中的乐子,老北平人能感受到,而作为生活的体验者、观察者的张恨水也能察觉得到。

安徽人张恨水自他二十四岁到北京后,直至终老,与北京厮守了大半辈子。他在北京留下过《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被人们称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同时他也留下了他的青春,生活的片段与对北京的一片深情。他擅写北京,人们说他笔下的北京有种“南方味儿”,笔法细腻、饱含深情,但却能将北京的文化底蕴、北方的恢弘大气描写得富有生趣,让人们对那个年代北京的民风民俗、文化习俗、人情世故有着别样的理解。

旧时北平城的一草一木在张恨水的眼里点缀了生活的乐趣。《北京人随笔》以张恨水的散文、杂文、小品文为主,突出了短小精干,文章内容大多见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纸刊物。整体反映了民国时期北京市的市容市貌、风土民俗等现已不多见的“老北京”样貌。编者谢玺璋说张恨水虽是文人但毕生的职业却是报人。

谢玺璋评价张恨水在写事写物时,“作为文人,他的散文有着明清小品的特点,平淡自然且不尚辞藻,及韵味深长又审美脱俗。而作为报人,他的杂感、小品文则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锐的洞察力。”若是从报人的视角看张恨水他的文章总是能在趣味中捕捉真知,在评议中平视众生。例如《逛厂甸》《大鼓书》《又甜又凉又好喝》等文章,寥寥几百字,却有情有味儿,精干扎实。正如编者谢玺璋所说:“张恨水的文字区别于北京土著,是有一种观察者的眼光,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或炫耀,或感怀,或失落,或怀念。”

透过张恨水的文字,我们总能透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看到历史大时代的缩影。比如他在文中说到,袁世凯统治下的北京有很多的“德政”。在冬日里卖元宵的卖货郎不敢吆喝“元宵”二字,因为这俩字的谐音是“袁消”。袁世凯的手下管得紧,于是北京的街头巷尾,卖元宵的只能喊“滚热的圆”。这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叫卖,如今我们看颇有些滑稽,但在当时却不是笑话,是实实在在的恐惧,这些文章中对社会环境的反映,透着一股含沙射影、声东击西的巧劲儿,这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点。还有那些对实事反馈的老童谣,比如“小警察,一身青,见了洋车你发狠,见了汽车你立正。”孩童们传唱的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时警察的欺软怕硬与势利眼,从天真的眼光看肮脏的事。这些平民视角的童谣从编写到流传,无一不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关切和对世间事事的态度。

张恨水能从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小情中,琢磨出时代的味道。叫卖声、童谣、胡同口的老太太、北京的山水园林动物园等都可以透过他的文笔为读者展示那个充满趣味的北京。

(肖浩)

标签: 南方味儿,北京,张恨水,明清小品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