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10-08 10:05:05
截至10月6日,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5000列,稳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方阵”;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亚投行在河南的首笔贷款,共计1.5亿美元,为郑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体系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果说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5000列是一份亮丽的成绩单,亚投行的资金支持,则无疑在我省多式联运建设中大大地踩了一脚油门。
集装箱的发明及其标准化,极大提高了货运效率,降低了货运成本,对国际物流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今,类似的重任落在了“多式联运”的肩上。多式联运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约20%,提高运输效率约30%,还能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因此成为物流业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头号工程,且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显示,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和陆空联运的集装箱运输量,连续多年都超过2位数字增长。如果多式联运标准化建设取得革命性进展,必将开启物流业和国际贸易的新时代,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作为现代物流业和国际贸易的新赛道,多式联运对我省来说是优势再造的良机。踩下多式联运建设的油门,将持续推动我省区位交通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推动物流体系优势向供应链优势转变,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步伐,成为我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换道领跑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多式联运建设依然面临一些瓶颈。装载单元和运载器具标准互不匹配、车辆装备种类繁多没有统一标准,是我国多式联运无法充分兼容的症结所在。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共享,服务标准、信息管理、规则系统的不对称,也是迫切需要打通的环节。实现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运输等在工具载体、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统一规范,实现硬件、软件的标准化,才能让多式联运真正高效“联”接。
近年来,河南坚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构建起以多式联运为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牢固,优势突出。
从硬件优势上看,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高频次往返;郑州机场全货机航线达到50条,卡车航班覆盖全国70余座大中城市;周口中心港开通多条集装箱航线,“豫货出海”和“海货入豫”有了新通道……且不说这些“铁海公机”无缝衔接的先手棋,单说我省在多式联运装备研发创新和标准推广上,就不遗余力。我省曾对符合条件的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70%,并大力扶持、推广罐式集装箱在危化品运输中的应用,全国第一辆航空货物整板运输专用车也已投用,硬件上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均十分突出。
从软件优势上看,郑州机场被列为全国唯一电子货运试点机场,中性电子运单平台运行后,能极大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连通、标准融合;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创新推行了多式联运“一票式”服务模式,实现一次委托、一次报价、一票结算,在全国首创“全链条”“门到门”运营模式……硬件过硬、软件够优,我省多式联运建设在标准化建设上当仁不让、后劲十足。
正因如此,郑州以综合评分排序第一的成绩,入选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我省“空中丝绸之路”空陆联运示范项目、服务自贸区战略构建“米”字形高铁物流网络铁公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通过3-5年的试点创建,基本建成网络覆盖广、衔接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交通强国建设河南省试点任务要点》这样展望河南多式联运建设的前景,这是一种期望,更意味着一种责任。紧踩油门,跑出多式联运建设的加速度,河南将在“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征程上一往无前。(□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