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欧应华:巡山途中偶遇“猴娃” 芦苇河峡谷生态好转

国内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22-05-26 09:10:15

“羊群已赶上山,鸡食已喂好,我去看‘猴娃’了。”

“小心点,早点回来。”

天刚露鱼肚白,扛起装满食物的编织袋,泸水市六库街道双米地村傈僳族村民欧应华沿着陡峭的山路,在妻子叮嘱声中,赶往另外一个山头……6年巡山护猴,在欧应华的精心养护下,如今的猴谷林草丰茂,猿啼不断。

巡山途中偶遇“猴娃”

2017年5月的一天,刚成为护林员的欧应华在芦苇河峡谷巡山。途经一山崖时,听到几声惨叫声。

欧应华循声赶了过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在山顶悬崖边一棵大树上,他猛然看到一只小猴子卡在树丫间,受伤的脚血流不止,猴妈妈在一旁来回哀鸣。

欧应华抽出腰刀砍断树丫,小心翼翼地将小猴救出来,简单处理了伤口。小猴的伤势较重,他很想把小猴带到山下治疗,可一直在旁边转圈抓狂的猴妈妈让他不得不将小猴放了回去。

回到家后,欧应华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买了药和水果进山,希望能再次找到那只受伤的小猴。

在离救治小猴不远的地方,欧应华看到了它们的身影。虽然无法接近,但远远看着小猴依偎在猴妈妈怀里,欧应华放下心来,留下水果悄悄离开了。

欧应华说,那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猴子。

“听村里的老人说,50多年前,芦苇河峡谷一带曾有很多猴子,只是后来砍树放牧的人多了,慢慢就很少见了。”欧应华说,这几年,芦苇河峡谷生态好转,各种野生动物又慢慢多了。

“有猴子爱吃的东西,它们才会重新来这里。”从那以后,身为护林员的欧应华除了巡山,每天都会背着挎包,来到小猴曾经受伤的地方,留下玉米粒和水果,希望小猴尽快恢复健康。

几天后,食物不见了,但看到了其他猴子的脚印。

从最开始的几个香蕉,几个苹果,一小把玉米粒,到后来的每天两次喂食。欧应华惊喜地发现,芦苇河峡谷的猴子竟然不是一两只,而是好几群。

“刚开始只发现两三只,慢慢增加到三四十只。现在估计得有上百只。不仅有猕猴,还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猴子。”谈起芦苇河峡谷的猴子,欧应华神采飞扬。

2019年搬迁到大龙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欧应华发现新家距离芦苇河峡谷投食点仅需40分钟。于是,他立马把新家改成猴粮仓库,让每月近千斤猴粮有了落脚地,自己则带着家人重新上山。

愿与“猴娃”相约一辈子

五月,芦苇河峡谷碧水蜿蜒,卉木萋萋,鸟语花香。

一个晴朗的日子,记者随欧应华来到猴谷。只见他背着大大的塑料编织袋,爬坡过河,登上投食点,在一片坡地、岩石上放下香蕉、玉米、苹果,然后爬上峡谷对岸一个简易木棚里等猴群下山觅食。

“要么上午10点,要么下午3点,它们一定会来。”隔着河谷,欧应华看着对面的投食点,静静等候“猴娃”的到来。

突然间,山对岸树尖晃动,一只只猕猴从高山密林跳跃而下,赶赴投食点。

“提、尼、仨(傈僳语1、2、3的意思)……”欧应华细细数着猴群数量,“还有两个猴群没有来,下午3点才会来。”等猴群吃饱上山,他才开始一天的巡山,巡查周边林地、河流是否有人砍伐树木、放置捕猎陷阱。

“以前,每天投放30斤猴粮就差不多了,现在远远不够。”欧应华说,芦苇河峡谷植被还在恢复中,食物相对匮乏,若不定期喂食,猴群会迁离他乡。

有游客进山观鸟时,欧应华妻子靠帮游客搬运摄影器材、背包,一天可以收入100多元,加上养殖山羊与售卖猪鸡,一家人本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可如今,日渐增多的猴食开支,成为家里的重要负担。

2190天,4380趟进山出山;花费72000多元为猴子买水果、玉米及其他杂粮;6570个小时给猴子投食……6年来,在距离六库城区10余公里的芦苇河峡谷,欧应华将自己70%的收入都用来守护猴群了。“这几年,家人跟我一起吃了很多苦。”欧应华动情地说。现在,欧应华已把猴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次看到猴群开心觅食,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

冬去春来,从生产林地到猴谷那条崎岖的山路上,尽管背上的编织袋越来越重,58岁的欧应华依然在坚持着。他希望有一天,猴谷建起观猴点和鸟塘,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家乡有猴群,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守护好它们。”欧应华说,愿与“猴娃”在猴谷相约一辈子。

标签: 芦苇河峡谷 泸水市六库街道双米地村 守护猴群 捕猎陷阱 护林员欧应华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