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BM女孩”受追捧 谁在鼓动“挤进S号”的身材焦虑

国内 来源:产业研究网      时间:2022-05-26 10:40:53

去年开始,一个名为Brandy Melville(下文简称BM)的意大利女装品牌漂洋过海,“火”到了中国。该品牌因“one size(一个尺码)”的名号为不少时尚追逐者所熟知。该品牌没有大号、中号,不论上装还是下装,通通只有“S”一个尺码。许多追捧这一品牌的女性消费者结成群体,人称“BM女孩”。在小红书上,“挑战成为BM女孩”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许多博主都在教粉丝如何快速瘦身,从而穿上BM的裙子。成功应聘BM兼职店员的女孩,更可以引领潮流,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面对BM的火爆热销,不乏有人看到现状背后的隐忧——打着“成为BM女孩”的旗号,“身材焦虑”正以“时尚”之名大行其道,影响着许多年轻女性的身材审美,进而损害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正常来说,不同的服装尺码,对应着不同的消费群体,不论是S码、M码、L码,还是各种加“X”的尺码,都不过是一种用以区分产品特性的实用标签。然而,在众多网友追捧BM及同类品牌的过程中,“S”这个尺码被加上了太多本不该有的光环,进而形成了“越瘦越美”的审美取向。这样的结果,无疑并不健康。

一般来说,健康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应在18.5到24之间。对应起来,一名身高160厘米的女性,健康体重应为47.5-61.5千克。而在日常生活中,能穿上S码服装的女性,其体重往往在健康标准的“下限”附近浮动。不仅如此,据媒体报道,自从BM发现S码的标签可以为其“吸粉”开始,该品牌的尺码就越缩越小,这意味着:“BM女孩”的体重水平,极有可能已经落入营养不良的区间。在这种情况下,“BM女孩”在网上越受追捧,就会有越多人盲目瘦身,甚至以极端手段为自己减重。这不仅会在精神上给身材不那么瘦的女性造成压力,更会对她们的身体造成实质损害。

近些年,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以瘦为美”都是主流审美。近日,国际期刊《柳叶刀》刊发了题为《中国城乡平均体重指数和肥胖:2004至2018年全国代表性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04年—2018年,中国成人平均BMI呈总体上升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由肥胖导致的健康风险,也确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面对的问题。其实,公众对瘦身有普遍性的追求,本身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对超重、肥胖的人而言,瘦身固然有其必要。但是,身材过瘦、体重过轻,同样是一种不健康,不应被视为美的典范。“越瘦越美”的审美倾向,是陷入了单一价值标准的判断误区。

当然,作为一个时尚品牌,如何设定品牌形象,采取何种营销策略,都是BM的自由。在自由市场中,只要有人愿意买、有人愿意卖、买卖双方都不违法,这样的生意便无可厚非。有人专卖小码女装,自然也有人专卖大码女装。从这个角度看,“鼓动身材焦虑”的责任,不应全由品牌商承担。不过,这并不代表社会就该对“BM女孩”备受追捧、盲目瘦身日益盛行的趋势坐视不理、任其发展。恰恰相反,不论是时尚界的从业者,还是普通女性消费者,都应意识到“身材焦虑”的危险性,以实际行动抵制“越瘦越美”这种极端审美观念的继续蔓延。那些为了虚荣心或流量,在舆论场上大力制造“BM热潮”的人,也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

其实,“BM女孩”受到追捧,并不是“身材焦虑”第一次在网上“出圈”。此前,网上也曾流行过“A4腰”“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等。这些流行概念的共同点,是把社会中最瘦的那部分人的身体特征,异化成“人人都该追求”的标准。此类事件一再重复发生,说明“身材焦虑”一直在社会上盛行。对此,人们还应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撕去各种不合理的审美标签,让人们对身材的追求向健康的标准靠拢,而这也有助于让人们的审美变得更加多元。

标签: 身材焦虑 时尚品牌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