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742岁的妙应寺白塔重新开放 这份观白塔指南新鲜出炉

国内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7-30 09:50:40

今年6月,742岁的妙应寺白塔重新开放,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在哪儿观白塔最佳?7月,伴随着一条胡同完成修缮升级,市民有了答案。

这条胡同叫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在白塔附近,分东岔西岔,交会成“X”形。宫门口的“宫”指的是始建于1433年的朝天宫,曾是北京城内存在过的规模最大的皇家道场。东西岔胡同全长308米,曾为朝天宫山门御道,是北京老城内最重要的生活服务街巷。

去年6月起,西城区启动了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对宫门口东西岔进行“微修缮、微更新”。现在,东西岔重现古韵,站在胡同中,白塔、红墙、绿树,相映成趣。

厘清胡同“老账”

敲开一扇扇“敲不开”的门

宫门口东西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白塔和朝天宫让这里闻名遐迩。作为当时京城最大道观的皇家御道,这里曾留下皇室和百官的足迹。可1622年的一场大火,让朝天宫不复存在。明末时,周边民居已经开始渐渐渗入曾经的宫墙,到清代中叶,整个朝天宫的地界已经完全融入了京城的寻常巷陌。宫门口东西岔,逐渐演变至今。

闵杨,一个80后,这个北京小伙儿是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微修缮、微更新”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在胡同大杂院里长大的他,打小儿就对传统建筑感兴趣。2003年从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参加了多个老城保护提升项目,香山碧云寺、见心斋、北京植物园里的卧佛寺都有他的汗水。

多年的积累,闵杨对传统建筑的山墙、彩画、建筑风格都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宫门口东西岔胡同项目,给了他展示的机会。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的保护更新作为核心区控规落地之后西城区实施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更新项目,在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尊重历史都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闵杨说。

处处见历史,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东西岔是地道的北京胡同,所有修缮均要以呈现胡同风貌为前提。可是在改造前,东西岔的状况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居民为拓展空间建起的自建房把308米的胡同堵得严严实实,闵杨站在胡同里,甚至看不清原有建筑的房檐。

“得先找到原来房屋的基准线,把自建房划分出来,才好开始。”那段日子,闵杨和同事走遍了胡同里的每一间房,蹲下身寻找房基的轮廓线路成了规定动作。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数据资料记了好几页。

李大爷家位于整个西岔的咽喉地段,家里面积有限,他在东门临街位置搭建了一间小砖屋和一个铁皮棚子,作为厨房和储物间。听说要拆,老爷子很抗拒,“拆了不仅东西没地方放,饭都没法做。”工作人员上门时都吃了“闭门羹”,只能隔着门交流。最后,项目组提出在拆除砖屋违建的基础上,协助李大爷对院内进行清理归置,腾出空间放置物品,同时将铁皮棚子放置到原来南门的位置作为厨房,一家人可以通过东门出入,老爷子这才同意。

就这样,项目组敲开了一扇扇本来“敲不开”的门。踏勘了一个多月,闵杨终于厘清了胡同的“老账”,胡同里的22处违建,共870余平方米陆续拆除,“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对宫门口东西岔胡同进行“微修缮、微更新”的方案也确定下来。

(记者 方非摄)

挽救老砖墙

厚“壳”里磨出五进五出老墙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历史这么悠久,一定有很多体现历史价值的东西,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闵杨说,为了让提升后的东西岔每个角落都能展现历史的痕迹,他把能找到的图样、老照片寻了个遍。

“东岔的71号和73号就是修旧如旧的典型,墙体、门头都很有代表性。”参考了老照片后,闵杨和同事们开始有重点地实地踏勘。可一进胡同,闵杨有些泄气,“和照片上的不一样。”眼前,哪里有清代风格外立面老墙,一眼望去全是灰浆包裹。门头冰盘檐虽依稀可见,但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让部分屋顶塌陷、糟朽。

重新“靓”相的老门扇、老砖墙

闵杨找来房主一问才知道,几十年来,这里一直租给商户开早点铺。每一次开张,就要重新粉刷一番。久而久之,这里套上了一层厚厚的“壳”。

“转了一圈,发现西墙倾斜的角度比较大,不加固容易出危险。就打算先加固外立面,再做后续。”闵杨没想到,这片倾斜的西墙,给修缮带来转机。

就在闵杨俯下身检查倾斜墙面糟朽的结合部时,灰浆下隐隐露出的墙面结构让他眼前一亮——五块砖向内,五块砖向外,衔接处相互咬合,恰似传统木工榫卯结构。这个样式称为“五进五出”,是明清时期寺庙、传统民居墙面砌筑的一种方法。

“东岳庙的墙面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清代以后慢慢就用得少了,没想到这里还有。”闵杨说,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重新考虑如何挽救这面老墙。

“灰浆必须打磨掉,这需要把老砖一块一块卸下来。”闵杨说,为了保证小院安全,打磨期间,西墙依靠脚手架支持,同时拆除了部分屋顶,减少墙面承重。拆卸下的老砖有400多块,原本两天就能完成的活儿足足干了一周,“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

如今,“重组”后的老墙已经在东岔71号和73号亮相。每次看到行人在此拍照,闵杨都会走上前,分享“五进五出”的小故事。

复位老门扇

老胡同里竟有中西交流的痕迹

东岔33号院的老门扇有170多年的历史,也是闵杨和同事们经过修补重新复位的。

这个老门扇的所有者梁先生告诉闵杨,自家五辈人在此居住,老门扇正是家族见证。闵杨发现,和传统民宅樟松、白松门扇不同,此门扇原料为红松,价格为一般材料的两倍。

第一次看到老门扇的时候,闵杨被其表面的纹路和包浆深深吸引。“虽然老门扇的样式并不出奇,但是红松质地的很少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闵杨说,为了把老门扇保护好,项目组将门扇拆卸下来,把糟朽的结合部加固后再整体“镶嵌”归位。

质地不俗的老门扇、“五进五出”的老墙,加上几个西洋风格门面的小楼,给了项目组很大启发。根据这些老物件,闵杨和同事们发现,宫门口东西岔胡同,还见证着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

“中国传统的建筑墙面都是直缝,也就是一条直线下来的。五进五出的墙面恰恰是采用了一些流线型的建筑思想,体现了房屋主人一定的艺术性追求。”闵杨说,这种墙面在清代民居中很少见。

因为白塔、朝天宫、西式教堂的存在,曾是朝天宫山门御道的东西岔胡同,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甚至不同国籍的人们,“五进五出”的墙面以及老门扇,正是这种中西交流的见证。“虽无大贵之家,却有新潮之风。”闵杨说。

哪里观白塔最佳

东西岔重新成了时髦的所在。在各种打卡白塔寺的攻略中,旅游博主、时尚达人们对宫门口东西岔极为推崇,称这里是白塔的最佳观景地。

“想尽情欣赏美丽白塔的游客,在莲COFFEE&T、熊煮咖啡BearBrew、致璞等网红咖啡馆里能找到精致露台”。

“要深入体验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可以溜溜达达去参观从大杂院改造变身而来的共生院、社区会客厅,或是直接入住设计大师操刀的精品民宿。”

一条条评论为东西岔引来一批批游客。如今,经常可以看到居民们三五成群、闲话家常;孩子们嬉戏玩耍;游客们拍照留念。原本堆满了共享单车的小广场也成了白塔寺拍照的最佳点位。本报记者 张骜

(原标题:救出老砖墙 复位老门扇 升级老胡同 看尽白塔美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的“传奇”)

(记者:张骜)

标签: 妙应寺,白塔,胡同,修缮升级,皇家道场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